礼赞70年”系列报道⑨ 学科学位工作:顶层设计 致胜未来
2019-09-30 16:06:33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也是我校内迁70周年。学校内迁70年来的历史,生动记录了我校历代先贤不懈探索、建设高水平医科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奋进征程。七十年来,学校始终秉承“爱国爱民,献身人类健康”办学传统,学科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和显著成就,学科建设由摸索方向到独具特色,由学科开创到体系形成,由单一发展到交叉融合,学科布局更加合理,各学科成为凝聚高水平师资队伍、培养高水平医学人才、开展创新性科学研究和多样化国际交流以及承担国家各类项目的重要载体,为建设地方高水平医科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砥砺前行,探索学科学位建设道路
学校建校以来,历代先辈们就带领广大教授、学者、老师开始探索学科建设。建校伊始,学校和附属医院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等学科,后又增设药剂和护理二科。并提出学科设立废止及变更须由院务会议审定。
1949年,学校响应中共中央华东局“面向农村,走向内地”的号召,内迁怀远,支援内地建设。这不仅填补了安徽医学高等教育的空白,也开启了安徽医学学科建设的开端。
在1950年,学校将原称为“教室”的学院基本教学组织改为学科,设有生物学科、生化学科、生理学科、解剖学科、细菌免疫学科、药理学科、病理学科7个基础学科,内科学科、外科学科、公共卫生学科、五官科、妇产学科、放射学科6个临床学科。由于师资短缺,学院依托学科(组)教师相互沟通交流、学生参与的办法,取长补短,研讨各学科(组)的教学方法,商定教材。迁至合肥后,1954年,学校制定《安徽医学院第一个五年计划纲要(1953-1957)》提出建设内、外、妇产、五官和公共卫生学系,并建立内科和外科两科的教学医院。学科成为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基层组织,把老师个人的积极性和集体力量结合起来,克服了过去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各自为政的自由主义现象。这时,学校学科初具雏形。
学科建设不断加强,取得了明显成效。1956年,药理学、人体解剖学和生物化学3个学科获批副博士学位(硕士)授予权,开创我省高等教育先河,为我省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同年,招收副博士研究生2人。1965年,学校基础和临床教研组发展到28个,形成了血吸虫病、中药药理等学科方向,涌现了张锡琪、陈帮典、邢文嵘、赵敏学等一批具有国家一级、二级教授职称的学科带头人,培养了于仲嘉等一批杰出毕业生。
这一时期,学科建设初现体系,形成了特有的学科方向,为日后学科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拓宽学科学位发展空间
由于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我校学科建设也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后,学校开始了学科的重建工作。学校通过落实党的政策,解放思想,拨乱反正,整顿组织机构,制定规章制度,规范并加强教学科研工作,重建学科教师队伍,培养学科骨干,学科建设逐渐恢复。各学科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成立研究所,创办新杂志,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学科队伍建设、学科平台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等均快速发展和提高。
学科体系逐渐完善。“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学校加强学科顶层设计、提升学科品质、优化学科结构,构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体系,推进各学科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2007年,我皮肤病与性病学获批国家重点学科;2009年,中药药理学、中医肿瘤病学成为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2010年,病理科首获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此后,陆续建成14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4个省级重点学科和一批校级重点学科,形成了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以国家级重点学科为龙头,省级重点学科和众多博士点、硕士点学科相互支撑的学科体系。
随着学科实力的不断提升,学位授权体系逐渐形成。1981年1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开展第一批学位授权审核,我校“药理学”“人体解剖学”和“病理解剖学”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从此,我校学位学科建设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进入快速发展期。1984年1月,第二批学位审核授权审核,我校眼科学、病理生理学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7月,第三批获批流行病学、生理学、微生物学等10个硕士学位授予权。1990年12月,我校药理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徐淑云教授为首位博士研究生导师。这是我省省属高校第一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从而结束了我省省属高校无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的历史。2009年6月,临床医学专业获得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学科,实现了我省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教育零的突破,标志着我校学科学位点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截至2015年,学校共有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8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高层次医学学位授予与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学校建成了一批具有突出实力和广泛影响力的学科,奠定了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的学科基础,为后续学校长远发展,提升办学层次提供了坚实平台。
提速增效,构建学科学位建设新体系
“十三五”期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出台,这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为了适应新时代形势,加快我校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早日实现“安医大之梦”和“两个一百年”,“十三五”期间,我校确立了建设一流学科和若干优势学科的学科建设目标,逐步构建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2016年1月,科睿唯安发布的ESI数据显示,我校国际排名为1779位,临床医学、药理学和毒理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为了加快一流学科建设,学校启动安徽医科大学学科建设“四大工程”,依托一流学科培育、优势学科建设、传统学科提升、交叉学科发展等“四大工程”,促进学科建设水平整体提升,实现学科高端突破。学校聚焦一流学科建设,坚持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全力打造高水平学科建设团队;进一步凝练学科发展特色,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坚持一流引领,构建综合交叉的学科生态体系;加快转变思想观念,以机制创新促进学科建设快速可持续发展;引入智慧系统,以信息化智能化方式加快建立现代化学科建设机制。
2019年9月,科睿唯安发布的ESI数据显示,我校国际排名已上升至1375位,内地高校排名91位;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生物与生物化学学科继临床医学、药理学和毒理学后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获批6个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高校一流学科奖补资金项目,其中临床医学、药理与毒理学获世界一流学科奖补资金项目,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生物学获国内一流学科奖补资金项目,占全省总数的1/5,居安徽省属高校首位。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和药学获B等级,临床医学获B-等级。
2018年,学校学位点建设再次突破,基础医学和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获批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我校形成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四大学位授权点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培养体系。截至目前,学校共有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覆盖35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有1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63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拥有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和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覆盖法、教育、理、工、医 、管理等六大门类和专业类别,形成了授权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学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
这标志着我校已经形成立足我省医学高等教育现状、满足我省广大人民医疗卫生需求、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保障的学科体系。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建设高水平医科大学的学科建设道路,学科建设迈向体系化、现代化。这是一个艰辛与成果相互促进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从学校实际出发、坚持为人民服务,是新时代建设我校一流学科必须牢牢抓住的三大法宝。
砥砺奋进,致胜未来。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我们将继续坚持党的领导,以“立德树人、造就良医”为根本任务,始终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贯穿于学科发展的全过程,为地方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不懈奋斗。
上一篇:学校隆重举行2019级新生军训汇报表演暨总结表彰大会
下一篇:最后一页